close
就前面的實例(白內障手術之疑難雜症 Challenging Case 004)來說,相信有不少人認為不動為妙,何必自找麻煩;手術成功病人視力恢復是應該,病人不滿意投訴醫師是活該。

我很膽大心細,也很幸運的為該病人手術得到如下結果:因為眼底無法術前檢查,預期視力0.1,結果病人一週後視力達0.7,經瞳孔整型術後病人之瞳孔恢復光反應,並且可放大縮小以利日後檢查與治療( 如圖所示)。


| View Show | Create Your Own


個人覺得pupiloplasty 效果很好,願意與大家分享。Video 待續....為什麼白內障的疑難雜症總是出現在我的面前?…我常常感慨不己,一則以喜一則以憂。喜的是:自己成功的手術獲得病人的信賴、同業的肯定,其它醫師願意轉介給我處理;憂的是,疑難雜症的白內障病患被像皮球一樣在各個醫院之間被踢來踢去。在現今的健保制度與時下的醫病關係中,醫生與病人相互不信任,醫療成本與健保給付失衡,一旦遇到疑難雜症,為求自保不想自找麻煩,把病人當做燙手山芋一樣,能推就推,能拖就拖,推拖不掉,也寧可把風險推回給病人,反正不惹禍上身為目標,最終病人依然是最大的輸家。疑難雜症的白內障病人永遠是被排斥的一群,最終得面臨白內障合併症的發作,走向失明一途,即便有健全的身體,但仍可能失去了原本可以治療的雙眼視力,實在令人惋惜。

就前面的實例(白內障手術之疑難雜症 Challenging Case 004)來說,我認為,病人雖然一眼失明,但年紀尚輕,身體狀況尚可,仍可走動,只是視力欠佳,不敢踏出眼前的一大步。聽力雖然不佳,但仍可溝通,並且頭腦清楚,合作度高。即使只能恢復零點壹的視力,病人的眼前世界仍有可能由黑白變為彩色,立刻就能夠踏出久未踏出的第一步。如果一旦聽力不佳、視力不佳、無互動、心情不好、不走動,那麼骨質疏鬆、老人癡呆症等等隨之而來,身心健康每況愈下,這不但是一個家庭的負擔,更增加健保及社會的成本。

常常病人以為只要動手術就一定能看見,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眼睛本來的狀況與術後能夠恢復的程度有關,這是術前溝通不足造成糾紛的主因。如果以「視病猶親」的角度來看,即使醫師承擔極大的壓力,甘冒自己胃痛、血壓上昇、病人對術後結果不滿意的風險,我以為,經過詳細檢查與誠懇的溝通後,只要能有一絲復明的希望,仍應該給予適當的治療。畢竟,復明行動是每一位眼科醫師的天職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ote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